加载中...
您的位置:首页 >栏目首页 > 商品 > 正文

心理学:依靠猜想交流的家庭,孩子长大后会变得自以为是

2023-07-04 14:14:46 来源:风景依旧似昔年

没有人可以用除了语言之外的东西,更加准确地表达自我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语言为人类所独有的能力,它以更加准确的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。去了解一个人,无论是从其他人那里打听,还是从他言行举止中进行观察,都不如直接询问对方更加准确。有些人会说:人类会说话,语言并不可靠。说谎的人其实对他人没有任何影响,只是伤害了他自己而已。比如,你问一个人你吃得了辣吗?他如果说谎了,说吃得了辣。那么点了一桌子特辣的菜,受伤害的还是他自己。包括说谎在内,语言是最准确直接反应个体的方式。

一种纯靠猜想的家庭相处模式

成员之间很少交流

家庭成员都在忙自己的事情,很少有时间、有机会进行沟通。白天父母上班,孩子上学,晚上回到家已是疲惫不堪。成员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,因为实在没有时间来专门做这件事。成员之间更多的是依靠猜想来进行交流,心里面觉得别人要做什么、需要什么,然后默默地去做一些事情。当然,猜想并不是凭空猜想,而是在日常相处中观察学习到的。比如,谁爱吃什么菜,谁喜欢什么口味,谁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等。但是一些深层次的情感,成员之间就不得而知了。

成员都不善于表达

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父母不善于表达,通常孩子也不善于表达。在日常相处中,没什么话要说。即便彼此都有时间,待在家里也是缄默不语。久而久之情感得不到表达,压抑在内心深处,就会形成内向人格。家庭成员依靠简单的情绪分析,来猜想谁为什么不开心,然后进行适当的安慰。当然,彼此仍然缺乏深度的交流,纯靠猜想来分析对方的心思。其结果就是情绪上暂时得到舒缓,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。

解决实际问题时纯靠猜想

家庭成员面对实际问题时,习惯了以猜想的方式解决。通常涉及到家庭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中,出现了一些疑惑或者问题时,不想着直截了当地面对问题,而是依靠猜想来分析问题所在。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父母存在社交沟通障碍,不愿意麻烦别人,跟别人沟通会感到压力。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,自己的猜想就是事情的真相。就好像母亲总是让孩子多穿点,尽管孩子已经非常热了。

猜想是沟通的最大障碍

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语言沟通,才能够真正理解一个人,而猜想则是沟通最大的障碍。有些人之所以依靠猜想来做事情,是因为任何语言沟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压力。他们不愿意通过对话来了解别人,而是习惯了猜想。通过猜想,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塑造对方的形象;通过猜想,他们可以体现出一种善解人意的错觉;通过猜想,他们试图营造一种心有灵犀的一致感。可是,越是依靠猜想交流的人,性格会越来越自以为是。

心理学中典型的刻板思维是“美即好效应”,认为美的事物就是好的。根据这一效应可以解释很多现象:有些人觉得对方某些方面跟自己一致,然后就错误的觉得在所有方面都一致;有些人觉得对方喜欢自己某一方面,然后就错误地觉得对方会喜欢自己所有的方面。这种刻板思维,就是依靠所谓的猜想得出来的错误认知。例如:因为你喜欢文学,我也喜欢文学,所以我猜想你会喜欢我。这种猜想就是错误的。

真诚的交流,打破一味的猜想

还有一种故意猜想对方心思,实则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对方。由于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化的形象,无论是理想化的朋友、理想化的父母、理想化的老师还是理想化的恋人,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实际行为。我们现实中的诸多行为,也都是在按照心目中理想化的目标来改造对方的。对方故意猜想你会怎样,其实是强迫你接受他所想的那样。如果你接受了对方的猜想,那么你将失去自我。

总而言之,语言仍然是所有表达方式中最为准确的方式,一味地猜想只会造成更多的社交误解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